煙囪工程中煙塔一體化技術的發展
發布日期:2021/2/2 10:31:01 人氣:2 欄目:行業動態
將脫硫劑安裝在冷卻塔煙囪外,將脫硫后的潔凈煙氣引入冷卻塔排放。煙囪出新室內外溫差形成的熱壓及室外 風壓共同作用的結果,通常以前者為主,而熱壓值與室內外溫差產生的空氣密度差及進排風口的高度差成正比。煙囪美化屬于高層建筑,常年處于風吹日曬當中,為提高煙囪的使用壽命,對煙囪作一些處理稱之為煙囪美化。煙囪改造在煙囪效應的作用下,室內有組織的自然通風、排煙排氣得以實現,但其負面影響也是多方面的:首先,風沙通過低層部分各種孔洞、縫隙吹入室內,消耗熱量并污染室內;其次,風通過電梯井由底層廳門人口被抽到頂層的過程中,導致梯門不能正常關閉;第三,當發生火災時,隨著室內空氣溫度的急劇升高,體積迅速增大,煙囪效應更加明顯,此時,各種豎井成為拔火拔煙的垂直通道,是火災垂直蔓延的主要途徑,從而助長火勢擴大災情。 脫硫裝置安裝在冷卻塔外部,凈煙氣直接導向冷卻塔噴淋層的上部。 國外煙氣脫硫系統早期出現故障時,原煙氣溫度高、二氧化硫含量高,不宜通過冷卻塔排放。 目前,由于脫硫塔運行穩定,冷卻塔外沒有一般旁通煙囪工程。
內置式
近幾年國外的煙塔合一管理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發展,開始逐漸趨向將脫硫裝置可以布置在冷卻塔里面。使布置學生更加緊湊,節省建設用地。其脫硫后的煙氣通過直接從冷卻塔頂部排放。由于省去了煙囪、煙氣熱交換器,減少了企業用地,可大大提高降低初投資,并節約經濟運行和維護成本費用煙囪工程
自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西方國家,一直在使用煙氣脫硫裝置的燃煤電廠。大多數的脫硫設備是濕法脫硫煙囪項目。的濕法脫硫技術和成熟的,但還是有些困難,從煙囪里存在煙氣脫硫排放發展。后石灰石煙道氣(濕)脫硫,通常為約50的煙氣溫度℃,50℃下的煙氣密度下用在非常小的差異的室外空氣,考慮到溫度下降煙霧(非雙曲煙囪)的壁煙囪的由于熱,這是小于冷卻塔的流動特性,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到50℃,通過煙囪排放的煙道氣脫硫后存在困難。因此,有抽煙50℃加熱,這必然導致系統的復雜性,增加了初投資和運行成本。
因此煙塔合一管理技術發展應運而生,并獲得了廣泛應用。近年來,在德國新建的閉式循環的發電廠,無論企業大小,幾乎都看不見代表發電廠的煙囪,取而代之的都是用冷卻塔將脫硫后的煙氣排放到大氣環境中去。德國的風調技術進行實驗在德國的大學中完成工作標志著煙塔合一網絡技術的進步。德國在煙塔技術研究方面我們處于世界領先戰略地位,德國的伍伯托大學學生曾經可以舉辦一些關于煙塔合一的技術創新研討會。
冷卻塔有一定高度,遠大于煙囪的表面積。 一些外國專家研究煙囪的太陽能發電。 通過附加太陽能電池板,因此煙塔與太陽能發電的結合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而且提高了能源利用[10]。 由于煙囪和冷卻塔的結構設計對煙氣的排放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外研究的張力結構,雙曲結構一直處于實驗階段。
國外的研究表明,煙塔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因為它可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德國帥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和發展煙塔一體化技術,目前德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無煙發電廠之一。